2024 年北京公交客流逆势上扬 18%,背后策略大揭秘!

剖析北京公交在轨道交通等冲击下,如何借轨道公交融合、需求驱动服务、绿色技术赋能,实现 2024 年客流逆势上扬,解锁公交发展新路径。

在轨道交通迅猛发展,电动自行车、共享出行遍地开花的当下,全国各大城市的公交系统都面临着严峻挑战,客流量持续下滑,陷入发展困境。以 2024 年的数据为证,根据袁建光在《2024 我国超大城市北上广深的客流现状分析与思考》中的研究,上海公交日均客流量同比下降 11%,深圳和广州也分别出现了 2.22% 和 3.1% 的降幅。


然而,北京公交却如同一股清流,在这股客流下滑的浪潮中逆流而上。2024 年,北京公交日均客运量达到 495 万人次,同比增长 18%,成为北上广深四大超大城市中,公交客流唯一实现增长的城市。尽管相较于 2019 年,北京公交日均客运量仍有 33% 的差距,但就目前趋势来看,已然呈现止跌回升的良好态势。


有人或许会认为,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地轨道交通客流量的持续攀升,是导致常规公交客流大量转移的主因。例如,上海 2024 年轨道日均客流量达 1028 万人次,较 2023 年增长 2.6%;广州、深圳的轨道交通客流量也分别增长了 1.65% 和 14.27%。可北京的情况却截然不同,其轨道交通客流量同样在增长,2024 年轨道日均客运量为 986.36 万人次,较 2023 年增长了 4.55%,且增幅超过上海和广州。


北京公交线路多达 2200 余条,公交规模位居全球首位。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下,公交客流能够实现增长,着实难能可贵。那么,北京公交增长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?接下来,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。

一、轨道与公交协同,融合创新价值

当其他城市还在为轨道与公交之间的 “零和博弈” 而烦恼时,北京早已凭借 “两网融合” 的创新策略,打破了这一僵局。2024 年,北京对 143 条公交线路进行了优化调整,削减与地铁重复的线路长度达 995.3 公里,减少重复站位 2158 处;同时,新增线网覆盖 130.6 公里,使得 88% 的公交站点与地铁口的距离缩短至 50 米以内。


这种 “在轨道密集区做减法,在空白区域做加法” 的规划思路,让公交成功实现了从 “地铁替代品” 到 “轨道接驳者” 的角色转变。以 324 路公交为例,调整后,原本与地铁 8 号线并行的 7.5 公里路段平移至鹿华路等无轨道路段。这一调整不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,还为沿线 30 多个小区提供了直达出行服务,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通勤。

二、需求导向,推动服务变革

近年来,北京公交秉持 “减重复、加服务、优低效、便接驳、培育潜力线、发展定制化” 的理念,全力推进主业上下游产业链、供应链与创新链的协同融合。构建起了涵盖 “学(通学公交)、医(通医专线)、景(文旅专线)、商(社区微循环、跨市域公交)” 的多层次出行服务体系,积极探索 “公交 + 消费”“公交 + 文旅”“公交 + 生活” 等多元服务场景,促使公交运营组织模式从传统的 “单一、固定” 向 “层次丰富、多元灵活” 转变,将公交车辆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 “城市移动会客厅”。

通学公交:化解家长接送难题

目前,北京已开通 302 条通学公交线路,覆盖 8 个区的 116 所学校,每日有超过 1.6 万名学生乘坐,日均发车 1170 余车次,运送乘客达 2.3 万人次。为确保学生出行安全,驾驶员需接受颅脑 CT 检查,线路也经过反复实地勘察,精心选取合适路由,优化站点设置。


为了让孩子们爱上乘坐公交,乘务员化身 “临时妈妈”,通过发放积分卡奖励遵守规则的学生,并在车厢内开展成语接龙、古诗教学、消防知识宣传等趣味活动,将通学路途变成了充满知识与欢乐的 “流动课堂”。这种精细化的服务,不仅让家长放心孩子独自乘坐公交上下学,还使得学校周边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减少了 12%,家长的接送时间缩短了 30%。

文旅专线:激发城市消费活力

在北京的 2200 多条公交线路中,有 362 条线路覆盖了 67 个 4A 级及以上景区,36 条通游线路串联起了北京中轴线、环球影城等 50 余处热门景点。具有 89 年历史的 5 路 “守望中轴文化线”,日均 2 万客流量中,60% 为游客,已然成为北京一张亮丽的 “城市文化名片”。


2024 年 8 月,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,大美中轴线观光巴士正式开通运营。该线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全新的公交游览中轴线体验,截至目前,载客量已达 2.8 万人次左右。此外,直达八达岭长城的 877 路公交车,也逐渐成为游客前往长城的首选交通方式,成功构建起 “公交 + 旅游 + 文化 + 消费 + 夜经济” 等多场景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。

社区微循环:打通出行 “最后一公里”

围绕轨道站点,北京深入分析乘客的接驳需求,对微循环线路进行优化,将其接入轨道交通网络,并在运营时间、站点空间布局以及换乘优惠等方面做好衔接保障工作,为乘客在社区一端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。例如,专 61 路调整线路走向,改行北辛安中路、南岔街后,极大地方便了北辛安海棠苑、枫香苑、槿花苑等小区居民的出行。

跨市域公交:拉近双城生活距离

针对京津冀地区日益增长的双城生活出行需求,北京持续扩大跨市域公交线路规模,目前已增至 38 条,服务范围覆盖廊坊、保定、张家口、承德、北三县等河北省多个市县地区,每日运送往返北京与河北的乘客达数十万人。


此外,北京还重点关注就医老年人的出行需求,针对其出行结构、时间和特点,以满足大型居住社区集中就医出行为主,开设了多条通医专线,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就医出行的服务质量。同时,北京积极推动公交场站错时开放,有效缓解了周边停车、充电等难题,并设置公交便民驿栈等服务设施,大幅提升了公交在市民心中的影响力与品牌形象,为吸引客流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三、绿色与技术并驱,赋能公交发展

近年来,北京持续推进区域智能调度改革工作,将原本分散在 700 余处公交场站的调度单元整合为 41 处区域智能调度中心、389 个调度台,发车模式从传统的面对面发车转变为远程调度发车。


通过此次改革,北京公交集团的调度员人数从原来的 3300 名精简至 1700 名,每名调度员负责的调度线路从原来的 2.2 - 2.4 条增加至 4.5 条,调度车次从原来的约 240 次提升至 450 次左右,运营效率近乎提升了一倍,成功构建起 “简化层级、权责清晰、智慧高效” 的区域调度体系。


借助智能调度监控系统,调度员不仅能够实时查看线路发车信息,还能精准监测运营车辆的分布情况。只需点击任意车辆,即可调取车载视频,实时掌握道路通行状况、站台候车乘客数量以及车辆载客情况等信息。一旦遇到道路拥堵或突发状况,调度员能够迅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调度措施,确保线路运营秩序稳定。


同时,公交集团通过对乘客上下车刷卡、刷码数据进行深度后台分析,能够精准获取每个站点半小时内的上车人数、下车人数以及客流量情况,为科学编制行车时刻表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。


此外,北京在智能公交信息服务、Maas 平台建设等方面也持续发力。2024 年全新升级的 “一路同行” App,整合了多种出行服务功能,在提供精准实时的公交信息查询、个性化出行方案规划服务的基础上,还新增了旅游观光推荐、定制出行服务、在线客服咨询等功能模块,全方位满足了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。


Maas 平台实名用户已超过 375 万,累计减碳 50 万吨,用户可通过积累碳积分兑换地铁票、景区门票等福利。这种 “减碳即受益” 的激励机制,进一步增强了公交出行的吸引力。

结语

尽管当前公交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依旧严峻,但北京公交的逆势增长绝非偶然。它通过推出通学公交解决家长接送难题,打造文旅专线激发城市消费活力,运用智能技术提升运营效率,凭借 “临时妈妈” 般的贴心服务赢得乘客信赖。当公交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,而是成为承载教育、文化与温情的城市发展动脉时,客流量的稳定增长与持续提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。


2025-03-21